close

2018年第三屆唐獎生技醫藥獎19日揭曉,由3名美國知名學者,分別是:東尼‧杭特(Tony Hunter)、布萊恩‧德魯克爾(Brian J. Druker)及約翰‧曼德森(John Mendelsohn)共同獲得,其貢獻在於發現酪胺酸激(酉每)為致癌基因,促成癌症標靶治療在臨床上的成功應用,透過這項治療機制,癌症可能被治癒,將不再是絕症。

見長於癌症學的杭特,出生牙周病治療方式於英國,現職為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藥學系兼任教授;他發現致癌基因Src是一個酪胺酸激(酉每),這項開拓性的研究發現,使他成為該研究領域鼻祖;而酪胺酸激(酉每)是標靶治療的原型,對於癌症治療貢獻卓越。

另一名獲獎學者為德魯克爾,現任美國奧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奈特癌症研究所所長;透過研究,他成功將Imatinib(商品名:基利克Gleevec)研發成口服藥,有效治療慢性骨髓性白血病;這項藥物的出現,患者存活率自5成提高至9成,被譽為21世紀最成活動假牙功的癌症標靶治療藥物,2006年被列為台灣健保給付藥物。

牙周病主要分為兩類:牙齦炎與牙周炎,牙齦炎常是牙菌斑過多所致,它容易堆積在牙縫間與牙肉邊緣,鈣化形成牙結石,症狀主要侷限在牙齦部位。牙周炎常會有出血紅腫、疼痛、牙齦從牙齒上剝離的情況,更進而侵犯牙齦下方的齒槽骨和牙周韌帶。牙周病初期可能僅牙齦些許紅腫,一旦口腔衛生持續不佳,就可能帶來嚴重傷害。若出現下列症狀,代表可能是牙周病的警訊:1.刷牙時牙齦出血2.口臭3.牙齦腫脹或產生膿包4.牙齦萎縮,牙根暴露及牙縫變大5.牙齒對冷熱敏感6.牙齒牙周病治療鬆動或咀嚼無力

同樣獲獎的曼德森,則是美國MD安德森癌症中心前任校長。他與團隊透過臨床研究,開發抗EGFR的抗體Cetuximab(商品名:爾必得舒Erbitux),最終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(FDA)核准,將此藥物用於治療大腸癌與頭頸癌。

台大醫學系教授楊泮池、台北醫學大學講座教授龔行健及台北醫學大學董事長張文昌,3人受邀出席發布會。楊泮池表示,2000年後,醫學界開始使用標靶藥物治療癌症,並且在臨床治療上,並發現標靶藥物能有效將癌細胞「鎖住」,且對9成病人有效,從而成為患者存活下來的「啟動引擎」。

健康的牙齦很結實,呈粉紅色,不出血。牙周病最初階段稱為齒齦炎,表現為牙齦開始紅腫,刷牙或使用牙線清潔牙齒時會流血。齒菌斑和牙垢會在牙齦線處積聚,但支撐牙齒的牙骨仍保持健康,除掉上述刺激物後牙齦組織可恢復健康。牙周病的下一個階段稱為牙周炎。在這一階段,牙齦開始與牙齒分離,齒齦下的骨骼受到破壞,出現空洞,有時牙齦會退縮。充滿細菌的齒菌斑擴散進入空洞中,這樣更難保持牙面清潔,控制牙周病的進展也更為困難。在牙周病的期階段,空洞繼續加深,對骨骼的破壞進一加劇。此外,生活在這些深洞中的細菌的毒性更強,導致病情進一惡化。如果不予治療,牙齒最終會鬆動脫落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rosepriscibo 的頭像
    rosepriscibo

    rosepriscibo的部落格

    rosepriscib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