政府砸錢拚生育,昨推出「少子化對策」,分為擴大育兒津貼 、托育服務,新手爸媽最有感的是加碼發放育兒津貼,未來家庭綜合所得稅率未達20%、未領取育嬰留職停薪津貼或接受公共或準公共化教保服務者,前2胎0?4歲幼兒每月補助新台幣2500元,第3胎加碼到3500元。
政院少台北市記帳士子化新制今年8月起陸續實施,發放津貼受益對象約有52.3萬多人。行政院長賴清德說,若加計教保服務34萬人受惠,明年8月新制全面上路後,有86萬名小朋友受惠。
8月上路 新北市會計師逾52萬人受惠
其中,育兒津貼新制今年8月上路,若以4口之家育有2名2歲以下的幼兒計算,到今年底前,最高可領到2萬5000元紅包,不無小補。
政院搶救少子化,列出5大病因,包括育兒成本高;就業與家庭照顧難以兼顧;公共化教保服務量不足;適婚年齡有偶率下降及婚育年齡延後;婚姻價值觀改變。
行政院祭出3招,政務委員林萬億表示,第1提高公共化教保服務量;第2在私幼私托準公共化的過程,提升教保人員薪資,其中私托將從2萬8000元的薪水提升到3萬元、私幼則希望從2萬9000元提升到3萬2000元;第3則是提供津貼補助,降低家長育兒負擔,希望透過「這3招」,解決家庭負擔、婦女勞參率、幼兒入園率等問題。
我覺得如果你想走會計這條路,我會建議先到會計師推薦的事務所歷練幾年,尤其是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當然是最好的,學的真的會比較紮實,但是也會加班的最多,基本上就是幾乎天天兩點一線,我朋友說就像在當兵一樣,回家連滑手機的力氣都沒有,遇到報稅的時期還會直接睡在公司,他覺得會計師不是普通人可以理解的,所以會計師事務所是一個勞力非常密集的產業,幾乎每個人都覺得剛進去的時候都很辛苦,所以一直到現在事務所的離職率都居高不下,那我覺得到事務所的歷練不需要太長,三年左右就好,履歷也會好看一些,因為在事務所做的都是審計的工作,並不需要作帳,但是在事務所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陪想正確的會計觀念,可以幫助你了解正確的會計做法,但因為沒有作帳的實務經驗,但會有充分的報稅的經驗,所以如果你學好的報稅的經驗,想要學習作帳的經驗就可以準備去企業歷練了,否則你在事務所太久,到時候你作帳時會很容易就會用稽核的角度,這樣就會變的很糟糕,因為企業作帳總是需要做些美化報表的動作,如果你的角度捏錯誤,反而讓報表反映出一些不利的數字,這樣可能會讓老闆有不好印象。
托育補助 每月定額6000元
在提供津貼補助方面,政院採「雙軌制」,對符合條件的一般家庭0到4歲幼兒擴大發放育兒津貼,前2胎月領2500元,第3胎可領3500元;至於參與公共或準公共化教保機制提供的平價就學機會,政府對一般家庭提供0?2歲幼兒定額補助6000元,2?5歲,前2胎每月只要自付4500元,第3胎自付3500元。
相關機制分階段最快今年8月上路,明年8月全面實施。
至於公共或準公共化非營利幼兒園,賴揆說,0?2歲累桃園會計師推薦計到2022年,可提供7.6萬人服務量,今年則是4.2萬人,約增加3.4萬人次的空間,如果是2?5歲則可增加17萬照顧空間。
配合新制上路,總計衛福部及教育部今年總經費需112.85億元,明年成長至262.7億元,後(2020)年需382.84億元。
有許多台灣人前往中國發展,有時候甚至要去做甚麼工作都還不清楚,一股腦地就栽進去,然後覺得這個東西不錯,就開始建立產線開始販售,在過去有許多台商都是這樣的做法,漸漸的在中國深耕自己的產業,越做越大,並且開始上手,這樣的創業在過去20年前相當常見,直到現在也有不少廠商依然存在,台灣當年經濟起飛蓬勃發展時,中國更是擁有龐大的市場,所以去中國開公司並不是夢想,人潮既是錢潮,在當時12億人口的市場,可以降低不少開公司的風險,相對來說台灣的環境反而比較被侷限住,在台灣要做生意,可能沒有這麼容易就達到中國那樣的市場跟程度,而在中國開設公司,條件允許,可以馬上賺取到下一間店的資本,不斷擴店,當然這是在過去10~20年前的經營方式,現如今的開店成本已經提高,加上競爭對手眾多,網路世代加速發展,競爭對手已然擴展到全世界,並沒有過去這麼容易,但仍然有不小的機會。所台北記帳推薦以如果要開公司去中國歷練會是最快的。
在會計師事務所已經八年了,很多人都跟我說可以去考記帳士,我好不容易在今年終於考倒了,從7月開始到考試前我都每天盡量頂著不加班的壓力回家,平日6點半下班,最晚7點半開始念書,念到12點才甘願去睡覺,因為我真的很希望這次可以一次過,假日也都不出門,一早起床就開始讀書,我都會事前排好課表,盡可能讓自己每一個科目都可以兩天內念到2次,因為不能離開太久,這樣才會以最快的速度熟悉起來,雖然我的事務所經驗幫我加分許多,但我也不敢掉以輕心,真的這段時間回絕了所有邀約,直到放榜這一天,我如願考上,心中的大石頭終於放下了,圓了我長久以來的心願,考到不一定會馬上執業,但至少對自己這八年的事務所日子有所交代,也沒有辜負一路上支持我的老師、老闆、同事們、家人們,覺得自己很棒。